徐霞客游记之闽游日记 后篇

徐霞客游记之闽游日记 后篇

歌手:十月婴孩

所属专辑:徐霞客游记之闽游日记

发行时间:2023-06-30

  • LRC歌词
  • 文本歌词

[00:01.00]制作: 十月婴孩

[00:04.00]李杰 (人声/小号 录音/混音)

[00:07.00]白涛 (贝斯)来自 SWARRM 乐队

[00:10.00]李勇 (吉他) 来自 浪之乐队

[00:13.00]李思光(萨克斯)来自 白沙发乐队

[00:16.00]

[00:49.01]庚午(1630年)春,漳州司理叔促赴署。

[00:56.00]余拟是年暂止游屐,

[00:59.00]而漳南之使络绎于道,叔祖念莪翁,

[01:06.00]高年冒暑,坐促于家,

[01:09.00]遂以七月十七日启行。

[01:13.00]二十一日到武林。

[01:18.00]二十四日渡钱唐,

[01:20.00]波平不穀,

[01:21.00]如履平地。

[01:24.00]二十八日至龙游,觅得青湖舟,

[01:30.00]去衢尚二十里,泊于樟树潭。

[01:41.00]三十日 过江山,

[01:43.00]抵青湖,乃舍舟登陆。

[01:49.00]循溪觅胜,得石崖于北渚。

[01:55.00]崖临回澜,澄潭漱其址,

[02:00.00]隙缀茂树,石色青碧,

[02:05.00]森森有芙蓉出水态。

[02:10.00]僧结槛依之,颇觉幽胜。

[02:16.00]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

[02:20.00]一见如故,因为余言:

[02:24.00]“江山北二十里有左坑,

[02:28.00]岩石奇诡,探幽之屐,

[02:32.00]不可不一过。”

[02:35.00]余欣然返寓,

[02:38.00]已下午,不成行。

[02:47.00]  八月初一日 冒雨行三十里。

[02:52.00]一路望江郎片石,咫尺不可见。

[02:59.00]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

[03:05.00]不果

[03:07.00]越山坑岭,宿于宝安桥。

[03:21.00]  初二日 登仙霞,

[03:24.00]越小竿岭,近雾已收,

[03:28.00]惟远峰漫不可见。

[03:32.00]又十里,饭于二十八都。

[03:36.00]其地南有浮盖山,

[03:38.00]跨浙、闽、江西三省衢、处、信、宁四府之境,

[03:47.00]危峙仙霞、犁岭间,为诸峰冠。

[03:54.00]枫岭西垂,毕岭东障,

[03:59.00]梨岭则其南案也;

[04:02.00]怪石拿云,飞霞削翠。

[04:07.00]余每南过小竿,北逾梨岭,

[04:11.00]遥瞻丰采,辄为神往。

[04:17.00]既饭,兴不能遏止,

[04:22.00]遍询登山道。

[04:24.00]一牧人言:

[04:26.13]“由丹枫岭而止,为大道而远;

[04:30.00]由二十八都溪桥之左越岭,

[04:34.00]经白花岩上,道小而近”。

[04:40.00]余闻白花岩益喜,即迂道且趋之,

[04:45.00]况其近也!

[04:47.00]遂越桥南行数十步,

[04:50.00]即由左小路登岭。

[04:52.00]三里下岭,折而南,

[04:55.00]渡一溪,又三里,转入南坞,

[04:59.00]即浮盖山北麓村也。

[05:03.00]分溪错岭,竹木清幽,

[05:07.00]里号金竹云。

[05:10.00]度木桥,由业纸者篱门入,

[05:14.00]取小级而登。

[05:18.00]初皆田畦高叠,渐渐直跻危崖。

[05:24.01]又五里,大石磊落,

[05:27.00]棋置星罗,松竹与石争隙。

[05:33.00]已入胜地,竹深石转,

[05:38.00]中峙一庵,即白花岩也。

[05:45.00]僧指其后山绝顶,峦石甚奇。

[05:50.00]庵之右冈环转而左,为里山庵。

[05:57.00]由里山越高冈两重,

[06:00.01]转下山之阳,则大寺也。

[06:05.00]右有梨尖顶,左有石龙洞,

[06:10.00]前瞰梨岭,可俯而挟矣。

[06:18.00]余乃从其右,

[06:21.00]二里,憩里山庵。

[06:29.00]里山至大寺约七里,

[06:34.00]路小而峻。

[06:37.00]先跻一冈,约二里,

[06:42.00]冈势北垂。

[06:46.00]越其东,坞下水皆东流,

[06:52.00]即浦城界。

[06:54.00]又南上一里,越一冈,

[06:59.00]循其左而上,是谓狮峰。

[07:06.06]雾重路塞,舍之。

[07:10.00]逾冈西下,复转南上,

[07:15.00]二里,又越一冈,

[07:20.00]其左亦可上狮峰,

[07:23.00]右即可登龙洞顶。

[07:26.00]乃南向直下,

[07:29.00]约二里,抵大寺。

[07:33.00]石痕竹影,

[07:34.00]白花岩正得其具体,

[07:37.00]而峰峦环列,此真独胜。

[07:41.00]雨阻寺中者两日。

[08:11.00]  初四日 

[08:14.00]冒雨为龙洞游。

[08:39.00]益之诡而藏其险;

[08:41.00]屼嵲者,益之险而敛其高。

[08:47.00]如是二里,树底睨斜眼看峭崿。

[08:54.00]攀踞其内,右有夹壁,

[09:00.00]离立仅尺,上下如一,

[09:04.00]似所谓“一线天”者,

[09:07.00]不知其即通顶所由也。

[09:11.00]乃爇点燃火篝灯,匍匐入一罅。

[09:17.00]罅夹立而高,亦如外之一线天,

[09:22.00]第外则顶开而明,此则上合而暗。

[09:31.00]初入,其合处犹通窍一二,

[09:36.00]深入则全黑矣。

[09:40.00]其下水流沙底,濡足而平。

[09:44.00]中道有片石,如舌上吐,

[09:48.00]直竖夹中,高仅三尺,

[09:52.00]两旁贴于洞壁。

[09:55.00]洞既束肩,石复当胸,

[09:59.00]天可攀践,逾之甚艰。

[10:05.00]再入,两壁愈夹,肩不能容。

[10:09.00]侧身而进,又有石片如前阻其隘口,

[10:15.00]高更倍之。

[10:19.00]余不能登,导僧援之。

[10:22.00]既登,僧复不能下,

[10:24.00]脱衣宛转久之,乃下。

[10:28.01]余犹侧仁石上,亦脱衣奋力,

[10:33.00]僧从石下掖之,遂得入。

[10:38.02]其内壁少舒可平肩,

[10:43.00]水较泓深,所称龙池也。

[10:51.00]仰睇其上,高不见顶,

[10:56.00]而石龙从夹壁尽处悬崖直下。

[11:03.00]洞中石色皆赭黄,而此石独白,

[11:08.05]石理粗砺成鳞甲,遂以“龙”神之。

[11:16.06]挑灯遍瞩而出。

[11:19.00]石隘处上逼下碍,

[11:23.00]入时自上悬身而坠,

[11:26.00]其势犹顺,出则自下侧身以透,

[11:31.00]胸与背既贴切于两壁,

[11:34.00]而膝复不能屈伸,石质刺肤,

[11:39.00]前后莫可悬接,每度一人,

[11:42.08]急之愈固,几恐其与石为一也。

[11:50.10]既出,欢若更生,

[11:55.00]而岚气忽澄,登霄在望。

[12:02.00]由明峡前行,芟割莽开荆,

[12:09.00]不半里,又得一洞,

[12:13.00]洞皆大石层叠,

[12:16.02]如重楼复阁,其中燥爽明透。

[12:53.00]徘徊久之,复上跻重崖,

[12:58.00]二里,登绝顶,

[13:02.00]为浮盖最高处。

[13:04.15]踞石而坐,西北雾顿开,

[13:09.00]下视金竹里以东,崩坑坠谷,

[13:16.00]层层如碧玉轻绡,远近万状;

[13:23.00]惟顶以南,尚郁伏未出。

[13:28.18]循西岭而下,乃知此峰为浮盖最东。

[13:34.10]由此而西,蜿蜒数蜂,再伏再起,

[13:40.00]极于叠石庵在叠石庵终止,乃为西隅,

[13:45.00]再下为白花岩矣。

[13:49.00]既连越二蜂,即里山趋寺之第三冈也。

[13:56.04]时余每过一峰,辄一峰开霁,

[14:01.00]西峰诸石,俱各为披露。

[14:06.00]西峰尽,又越两峰,

[14:10.00]峰俱有石层叠。

[14:12.00]又一峰南向居中,前耸二石,

[14:16.26]一斜而尖,是名“梨头尖石”。

[14:23.02]二石高数十丈,堪为江郎支庶,

[14:28.12]而下俱浮缀叠石数块,

[14:33.00]承以石盘,如坐嵌空处,

[14:39.00]俱可徙倚。

[14:41.00]此峰南下一支,石多嶙峋,

[14:45.04]所称“双笋石人”,

[14:49.00]攒列寺右者,皆其派也。

[14:54.22]峰后散为五峰,回环离立,

[14:59.00]中藏一坪可庐,亦高峰所罕得者。

[15:04.00]又西越两峰,为浮盖中顶,

[15:10.00]皆盘石累叠而成,下者为盘,

[15:17.00]上者为盖,或数石共肩一石,

[15:24.00]或一石复平列数石,

[15:26.00]上下俱成叠台双阙,

[15:31.00]“浮盖仙坛”,洵不诬称矣。

[15:36.00]其石高削无级,不便攀跻。

[15:41.00]登其巅,群峰尽出。

[15:45.00]山顶之石,四旁有苔,

[15:49.00]如发下垂,嫩绿浮烟,

[15:53.10]娟然秀美可爱。

[15:55.00]西望叠石、石仙诸胜,

[16:00.10]尚隔三四峰,而日已过午,

[16:06.04]遂还饭寺中。

[16:08.00]别之南下,十里即大道,

[16:15.00]已在梨岭之麓。

[16:17.00]登岭,过九牧,宿渔梁下街。

[16:37.00]初五日 

[16:39.00]下浦城舟,

[16:41.00]凡四日抵延平郡。 

[16:46.00] 初十日 

[16:48.00]复逆流上永安溪,

[16:51.00]泊榕溪。

[16:54.00]其地为南平、沙县之中,

[16:58.00]各去六十里。

[17:01.00]先是浦城之溪水小,

[17:04.00]而永安之流暴涨,

[17:08.00]故顺逆皆迟。  

[17:16.04]十一日 

[17:19.00]舟曲随山西南行,

[17:22.00]乱石峥嵘,奔流悬迅。

[17:26.00]二十里,舟为石触,

[17:30.00]榜人以竹丝绵纸包片木掩而钉之,

[17:35.00]止涌而已。又十里,

[17:38.05]溪右一山,瞰溪如伏狮,

[17:43.09]额有崖两重,阁临其上,

[17:48.00]崖下圆石高数丈,

[17:50.00]突立溪中。

[17:52.00]于是折而东,

[17:54.00]又十里,

[17:56.00]月下上一滩,

[17:58.11]泊于旧县。  

[18:04.00]十二日 山稍开,

[18:06.00]西北二十里,抵沙县。

[18:09.00]城南临大溪,雉堞及肩,

[18:15.00]即溪崖也。

[18:17.27]溪中多置大舟,

[18:20.00]两旁为轮,关水以舂。

[18:25.00]西十里,南折入山间。

[18:29.00]右山石骨巉削,而左山夹处,

[18:35.09]有泉落坳隙如玉箸。

[18:37.00]又西南二十里,泊洋口。

[18:42.00]其地路通尤溪。

[18:45.80]东有山曰里丰,

[18:48.00]为一邑之望。

[18:51.00]昨舟过伏狮崖,

[18:55.09]即望而见之,

[18:58.00]今绕其西而南向。 

[19:13.06] 十三日 

[19:14.36]西南二十里,

[19:16.01]渐入山,又二十五里,

[19:21.00]至双口。

[19:24.03]遂折而西北行,

[19:27.13]五里,至横双口。

[19:32.70]溪右一水自北来,

[19:36.00]永安之溪自南来,

[19:38.00]至此合。

[19:44.00]其北来之溪,

[19:46.00]舟通岩前可七十里。

[19:49.12]又五里入永安界,

[19:53.00]曰新凌铺。  

[20:08.02]十四日 行永安境内,

[20:14.00]南四十里为巩川。

[20:20.00]上大滩十里,东南行,

[20:27.00]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

[20:31.11]既而直逼其下,

[20:34.00]则突兀者转为参差,

[20:37.00]为崩削,俱盘亘壁立,

[20:42.00]为峰为岩,为屏为柱,

[20:46.00]次第而见。

[20:49.00]中一峰壁削到底,

[20:52.00]或大书其上,

[20:54.01]曰“凌霄”。

[21:00.00]于是溪左之奇,

[21:02.00]亦若起而争胜者。

[21:04.04]已舟折西北,

[21:09.00]左溪之崖较诡异,

[21:11.10]而更有出左溪上者,

[21:15.02]则桃源涧也。

[21:18.00]其峰排突溪南,

[21:21.00]上逼层汉即天宇,

[21:23.00]而下瞰回溪,

[21:25.00]峰底深裂,流泉迸下,

[21:30.00]仰其上,曲槛飞栏,

[21:33.02]遥带不一,急停舟登焉。  

[21:46.00]循涧而入,

[21:48.00]两崖仅裂一罅,

[21:51.00]竹影逼溪内。

[21:54.00]得桥渡涧再上,

[21:57.10]有门曰“长春圃”。

[22:02.00]亟趋之,则溪南之峰,

[22:06.01]前所仰眺者,已在其北。

[22:11.00]乃北上,路旁一石,

[22:14.07]方平如砥。

[22:17.02]时暮色满山,

[22:20.00]路纵横不可辨,

[22:22.08]乃入大士殿,

[22:25.01]得道人为导。

[22:28.00]随之北,

[22:30.00]即循崖经文昌阁,

[22:33.00]转越两亭,

[22:36.00]俱悬崖缀壁。

[22:38.00]从此折入峭夹间,

[22:41.00]其隙仅分一线,

[22:43.00]上劈山巅,

[22:45.00]远透山北,

[22:47.00]中不能容肩,

[22:49.00]凿之乃受,

[22:51.00]累级斜上,

[22:53.00]直贯其中。

[22:58.00]余所见“一线天”数处,

[23:03.00]武彝、黄山、浮盖,

[23:10.00]曾未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

[23:16.00]既而得天一方、四峰攒列。

[23:21.00]透隙而上,

[23:23.01]一石方整,曰棋坪。

[23:27.00]中复得一台,

[23:29.00]一树当空,根盘于上。

[23:34.00]有飞桥架两崖间,

[23:37.00]上下壁削,悬空而度,

[23:41.00]峰攒石裂,

[23:44.00]岈然成洞,曰环玉。

[23:59.00]出洞,复由棋坪侧历西坞而上,

[24:04.07]得一井,水甚甘冽。

[24:10.02]跻峰北隅,有亭甚豁,

[24:15.04]第北溪下绕,

[24:19.00]反以逼仄不能俯瞰。

[24:22.11]由此左下,

[24:24.00]又有泉一泓汇为池,

[24:28.00]以暮不及往。

[24:31.00]乃南上绝顶,

[24:33.12]一八角亭冠其上。

[24:36.02]复从西路下山,

[24:40.00]出倚云关,

[24:43.00]则石磴垂绝,

[24:47.00]罅间一下百丈。

[24:51.00]盖是山四面斗削,

[24:54.00]惟一线为暗磴,

[24:58.00]百丈为明梯,

[25:00.00]游者以梯下而一线上,

[25:03.00]始尽奇概,

[25:06.00]舍此别无可阶也。

[25:20.00]还至大士殿,

[25:22.00]昏黑不可出。

[25:25.00]道人命徒碎木燃火,

[25:27.27]送之溪旁,

[25:31.00]孤灯穿绿坞,

[25:33.00]几若阴房磷火。

[25:35.21]道人云:

[25:38.00]“由长春圃二里,

[25:40.00]有不尘馆,

[25:42.00]旁又有一百丈岩,

[25:44.24]皆有胜可游。”

[25:47.25]余颔之即点头接受建议。

[25:50.00]返舟,促舟子夜行,

[25:52.00]不可,

[25:55.07]乃与奴辈并力刺舟撑船。

[25:59.00]幸滩无石,月渐朗,

[26:05.00]二鼓,泊废石梁下。

[26:08.00]行二十里,去永安止二里。

[26:44.00]十五日

[26:45.05]抵城西桥下,

[26:48.00]桥已毁。

[26:51.00]而大溪自西来,

[26:54.10]桥下之溪自南来,

[26:58.00]依然余游玉华时也。

[27:02.00]绕城西而南,

[27:04.07]溯南来之溪以去,

[27:07.23]五十里,至长倩。

[27:11.13]溪出山右,

[27:14.00]路循山左,

[27:16.11]乃舍溪登岭。

[27:20.00]越岭两重,

[27:24.00]西南过溪桥,

[27:26.04]五里,南过溪鸣桥。

[27:32.06]又五里,直凌西南山角,

[27:38.01]以为已穷绝顶,

[27:42.02]其上乃更复穹然。

[27:46.17]不复上,循山半而南,

[27:52.00]纡折翠微间,俯瞰山底,

[27:58.00]溪回屈曲,惟闻吼怒声,

[28:05.00]而深不见水,盖峻峦削岫,

[28:10.00]错立如交牙,水漱其根,

[28:14.00]上皆丛树,

[28:17.00]行者惟见翠葆即绿树丛浮空,

[28:20.01]非闻水声,

[28:23.01]几以为一山也。

[28:26.02]久之,偶于树隙稍露回湍,

[28:31.07]浑赤如血。

[28:34.00]又五里与赤溪遇,

[28:37.33]又五里止于林田。

[28:45.00]十六日

[28:47.00]沿山二里,

[28:50.00]有峰自南直下。

[28:52.02]峰东有小溪,

[28:54.18]西为大溪,

[28:56.33]俱北会林田,

[28:59.03]而注于大煞岭西者。

[29:04.04]渡小溪,

[29:05.00]循峰南上,

[29:08.06]共五里,到下桥。

[29:12.28]逶迤南跻,又八里,

[29:17.12]得上桥。

[29:20.14]一洵飞空,

[29:25.26]悬桥而度,

[29:28.02]两旁高峰插天。

[29:31.02]度桥,路愈峻,

[29:36.13]十里,

[29:38.40]从山夹中直跻两高峰之南,

[29:43.08]登岭巅。

[29:44.89]回视两高峰已在履下,

[29:47.83]计其崇峻,

[29:50.27]大煞、浮盖,

[29:52.87]当皆出其下。

[29:55.11]南下三十五里,抵宁洋县。

[30:20.00]十七日

[30:21.00]下舟达华封。

[30:34.01]十八日

[30:36.07]上午始抵陆。

[30:38.03]渐登山阪,

[30:40.33]溪从右去,

[30:41.14]以滩高石阻,

[30:45.04]舟不能前也。

[30:47.16]十里,过山麓,

[30:50.27]又五里,

[30:52.93]跨华封绝顶,

[30:55.84]溪从其下折而西去。

[31:00.25]遥望西数里外,

[31:04.01]滩石重叠,

[31:05.26]水势腾激,

[31:09.02]至有一滩纯石,

[31:11.37]中断而不见水者,

[31:14.54]此峡中最险处。

[31:19.60]自念前以雨阻不能达,

[31:22.81]今奈何交臂失之?

[31:27.41]乃北下三里,

[31:30.22]得村一坞,

[31:32.72]以为去溪不远。

[31:37.63]沿坞西行里许,

[31:41.44]欲临溪,不得路,

[31:44.99]始从蔗畦中下。

[31:48.15]蔗穷,又有蔓植者,

[31:52.56]花如荳,细荚未成,

[31:57.32]复践蔓行,

[32:00.02]上流沙削不受覆,

[32:02.28]方藉蔓为级,

[32:04.69]未几蔓穷,

[32:09.15]皆荆棘藤刺,

[32:12.16]丛不能入。

[32:15.47]初侧身投足,

[32:18.09]不辨高下,

[32:20.80]时时陷石坎,

[32:23.36]挂树杪细梢。

[32:24.88]既忽得一横溪,

[32:28.43]大道沿之。

[32:32.30]西三里,

[32:34.60]瞰溪咫尺,

[32:37.68]滩声震耳,

[32:40.14]谓前所望中断之险,

[32:42.80]必当其处。

[32:45.35]时大道直西去,

[32:48.11]通吴镇、罗埠。

[32:53.17]觅下溪之路,

[32:55.18]久不得,

[32:57.84]见一小路伏丛棘中,

[33:01.21]乃匍匐就之。

[33:04.62]初犹有路影,

[33:07.23]未几,之意下皆积叶,

[33:13.74]高尺许,

[33:15.45]蜘网翳之;

[33:18.25]上则棘莽蒙密,

[33:20.25]钩发悬股,

[33:22.07]百计难脱;比等到脱,

[33:26.79]则悬涧注溪,

[33:28.73]危石叠嵌而下。

[33:31.70]石皆累空间,

[33:35.37]登其上,始复见溪,

[33:40.59]而石不受足,

[33:43.14]转堕深莽。

[33:46.25]余计不得前,

[33:48.55]乃即从涧水中攀石践流,

[33:52.52]遂抵溪石上。

[33:54.82]其石大如百间屋,

[33:57.78]侧立溪南,

[34:00.00]溪北复有崩崖壅水。

[34:03.00]水既南避巨石,

[34:056.21]北激崩块,

[34:06.91]冲捣莫容,

[34:08.61]跃隙而下,

[34:11.37]下即升降悬绝,

[34:13.58]倒涌逆卷,崖为之倾,

[34:17.00]舟安得通也?

[34:19.00]踞大石坐,

[34:21.40]又攀渡溪中突石而坐,

[34:24.11]望前溪西去,

[34:27.67]一泻之势,险无逾此。

[34:38.87]久之,溯大溪,

[34:41.14]践乱石,山转处溪田层缀,

[34:45.74]从之,始得路。

[34:51.20]循而西转,

[34:53.91]过所踞溪石二里许,

[34:56.76]滩声复沸如前,

[35:00.01]则又一危矶也。

[35:03.07]西二里,得小路,

[35:08.04]随山脊直瞰溪而下,

[35:12.04]始见前不可下之滩,

[35:15.04]即在其上流,

[35:17.09]而岭头所望纯石中断之滩,

[35:22.04]即在其下流。

[35:25.00]此嘴中悬两滩间,

[35:28.00]非至此,

[35:30.10]则两滩几有遁形矣

[35:37.08]逾岭下舟。

[35:39.18]明日,抵漳州司理署。

制作: 十月婴孩

李杰 (人声/小号 录音/混音)

白涛 (贝斯)来自 SWARRM 乐队

李勇 (吉他) 来自 浪之乐队

李思光(萨克斯)来自 白沙发乐队


庚午(1630年)春,漳州司理叔促赴署。

余拟是年暂止游屐,

而漳南之使络绎于道,叔祖念莪翁,

高年冒暑,坐促于家,

遂以七月十七日启行。

二十一日到武林。

二十四日渡钱唐,

波平不穀,

如履平地。

二十八日至龙游,觅得青湖舟,

去衢尚二十里,泊于樟树潭。

三十日 过江山,

抵青湖,乃舍舟登陆。

循溪觅胜,得石崖于北渚。

崖临回澜,澄潭漱其址,

隙缀茂树,石色青碧,

森森有芙蓉出水态。

僧结槛依之,颇觉幽胜。

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

一见如故,因为余言:

“江山北二十里有左坑,

岩石奇诡,探幽之屐,

不可不一过。”

余欣然返寓,

已下午,不成行。

  八月初一日 冒雨行三十里。

一路望江郎片石,咫尺不可见。

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

不果

越山坑岭,宿于宝安桥。

  初二日 登仙霞,

越小竿岭,近雾已收,

惟远峰漫不可见。

又十里,饭于二十八都。

其地南有浮盖山,

跨浙、闽、江西三省衢、处、信、宁四府之境,

危峙仙霞、犁岭间,为诸峰冠。

枫岭西垂,毕岭东障,

梨岭则其南案也;

怪石拿云,飞霞削翠。

余每南过小竿,北逾梨岭,

遥瞻丰采,辄为神往。

既饭,兴不能遏止,

遍询登山道。

一牧人言:

“由丹枫岭而止,为大道而远;

由二十八都溪桥之左越岭,

经白花岩上,道小而近”。

余闻白花岩益喜,即迂道且趋之,

况其近也!

遂越桥南行数十步,

即由左小路登岭。

三里下岭,折而南,

渡一溪,又三里,转入南坞,

即浮盖山北麓村也。

分溪错岭,竹木清幽,

里号金竹云。

度木桥,由业纸者篱门入,

取小级而登。

初皆田畦高叠,渐渐直跻危崖。

又五里,大石磊落,

棋置星罗,松竹与石争隙。

已入胜地,竹深石转,

中峙一庵,即白花岩也。

僧指其后山绝顶,峦石甚奇。

庵之右冈环转而左,为里山庵。

由里山越高冈两重,

转下山之阳,则大寺也。

右有梨尖顶,左有石龙洞,

前瞰梨岭,可俯而挟矣。

余乃从其右,

二里,憩里山庵。

里山至大寺约七里,

路小而峻。

先跻一冈,约二里,

冈势北垂。

越其东,坞下水皆东流,

即浦城界。

又南上一里,越一冈,

循其左而上,是谓狮峰。

雾重路塞,舍之。

逾冈西下,复转南上,

二里,又越一冈,

其左亦可上狮峰,

右即可登龙洞顶。

乃南向直下,

约二里,抵大寺。

石痕竹影,

白花岩正得其具体,

而峰峦环列,此真独胜。

雨阻寺中者两日。

  初四日 

冒雨为龙洞游。

益之诡而藏其险;

屼嵲者,益之险而敛其高。

如是二里,树底睨斜眼看峭崿。

攀踞其内,右有夹壁,

离立仅尺,上下如一,

似所谓“一线天”者,

不知其即通顶所由也。

乃爇点燃火篝灯,匍匐入一罅。

罅夹立而高,亦如外之一线天,

第外则顶开而明,此则上合而暗。

初入,其合处犹通窍一二,

深入则全黑矣。

其下水流沙底,濡足而平。

中道有片石,如舌上吐,

直竖夹中,高仅三尺,

两旁贴于洞壁。

洞既束肩,石复当胸,

天可攀践,逾之甚艰。

再入,两壁愈夹,肩不能容。

侧身而进,又有石片如前阻其隘口,

高更倍之。

余不能登,导僧援之。

既登,僧复不能下,

脱衣宛转久之,乃下。

余犹侧仁石上,亦脱衣奋力,

僧从石下掖之,遂得入。

其内壁少舒可平肩,

水较泓深,所称龙池也。

仰睇其上,高不见顶,

而石龙从夹壁尽处悬崖直下。

洞中石色皆赭黄,而此石独白,

石理粗砺成鳞甲,遂以“龙”神之。

挑灯遍瞩而出。

石隘处上逼下碍,

入时自上悬身而坠,

其势犹顺,出则自下侧身以透,

胸与背既贴切于两壁,

而膝复不能屈伸,石质刺肤,

前后莫可悬接,每度一人,

急之愈固,几恐其与石为一也。

既出,欢若更生,

而岚气忽澄,登霄在望。

由明峡前行,芟割莽开荆,

不半里,又得一洞,

洞皆大石层叠,

如重楼复阁,其中燥爽明透。

徘徊久之,复上跻重崖,

二里,登绝顶,

为浮盖最高处。

踞石而坐,西北雾顿开,

下视金竹里以东,崩坑坠谷,

层层如碧玉轻绡,远近万状;

惟顶以南,尚郁伏未出。

循西岭而下,乃知此峰为浮盖最东。

由此而西,蜿蜒数蜂,再伏再起,

极于叠石庵在叠石庵终止,乃为西隅,

再下为白花岩矣。

既连越二蜂,即里山趋寺之第三冈也。

时余每过一峰,辄一峰开霁,

西峰诸石,俱各为披露。

西峰尽,又越两峰,

峰俱有石层叠。

又一峰南向居中,前耸二石,

一斜而尖,是名“梨头尖石”。

二石高数十丈,堪为江郎支庶,

而下俱浮缀叠石数块,

承以石盘,如坐嵌空处,

俱可徙倚。

此峰南下一支,石多嶙峋,

所称“双笋石人”,

攒列寺右者,皆其派也。

峰后散为五峰,回环离立,

中藏一坪可庐,亦高峰所罕得者。

又西越两峰,为浮盖中顶,

皆盘石累叠而成,下者为盘,

上者为盖,或数石共肩一石,

或一石复平列数石,

上下俱成叠台双阙,

“浮盖仙坛”,洵不诬称矣。

其石高削无级,不便攀跻。

登其巅,群峰尽出。

山顶之石,四旁有苔,

如发下垂,嫩绿浮烟,

娟然秀美可爱。

西望叠石、石仙诸胜,

尚隔三四峰,而日已过午,

遂还饭寺中。

别之南下,十里即大道,

已在梨岭之麓。

登岭,过九牧,宿渔梁下街。

初五日 

下浦城舟,

凡四日抵延平郡。 

 初十日 

复逆流上永安溪,

泊榕溪。

其地为南平、沙县之中,

各去六十里。

先是浦城之溪水小,

而永安之流暴涨,

故顺逆皆迟。  

十一日 

舟曲随山西南行,

乱石峥嵘,奔流悬迅。

二十里,舟为石触,

榜人以竹丝绵纸包片木掩而钉之,

止涌而已。又十里,

溪右一山,瞰溪如伏狮,

额有崖两重,阁临其上,

崖下圆石高数丈,

突立溪中。

于是折而东,

又十里,

月下上一滩,

泊于旧县。  

十二日 山稍开,

西北二十里,抵沙县。

城南临大溪,雉堞及肩,

即溪崖也。

溪中多置大舟,

两旁为轮,关水以舂。

西十里,南折入山间。

右山石骨巉削,而左山夹处,

有泉落坳隙如玉箸。

又西南二十里,泊洋口。

其地路通尤溪。

东有山曰里丰,

为一邑之望。

昨舟过伏狮崖,

即望而见之,

今绕其西而南向。 

 十三日 

西南二十里,

渐入山,又二十五里,

至双口。

遂折而西北行,

五里,至横双口。

溪右一水自北来,

永安之溪自南来,

至此合。

其北来之溪,

舟通岩前可七十里。

又五里入永安界,

曰新凌铺。  

十四日 行永安境内,

南四十里为巩川。

上大滩十里,东南行,

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

既而直逼其下,

则突兀者转为参差,

为崩削,俱盘亘壁立,

为峰为岩,为屏为柱,

次第而见。

中一峰壁削到底,

或大书其上,

曰“凌霄”。

于是溪左之奇,

亦若起而争胜者。

已舟折西北,

左溪之崖较诡异,

而更有出左溪上者,

则桃源涧也。

其峰排突溪南,

上逼层汉即天宇,

而下瞰回溪,

峰底深裂,流泉迸下,

仰其上,曲槛飞栏,

遥带不一,急停舟登焉。  

循涧而入,

两崖仅裂一罅,

竹影逼溪内。

得桥渡涧再上,

有门曰“长春圃”。

亟趋之,则溪南之峰,

前所仰眺者,已在其北。

乃北上,路旁一石,

方平如砥。

时暮色满山,

路纵横不可辨,

乃入大士殿,

得道人为导。

随之北,

即循崖经文昌阁,

转越两亭,

俱悬崖缀壁。

从此折入峭夹间,

其隙仅分一线,

上劈山巅,

远透山北,

中不能容肩,

凿之乃受,

累级斜上,

直贯其中。

余所见“一线天”数处,

武彝、黄山、浮盖,

曾未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

既而得天一方、四峰攒列。

透隙而上,

一石方整,曰棋坪。

中复得一台,

一树当空,根盘于上。

有飞桥架两崖间,

上下壁削,悬空而度,

峰攒石裂,

岈然成洞,曰环玉。

出洞,复由棋坪侧历西坞而上,

得一井,水甚甘冽。

跻峰北隅,有亭甚豁,

第北溪下绕,

反以逼仄不能俯瞰。

由此左下,

又有泉一泓汇为池,

以暮不及往。

乃南上绝顶,

一八角亭冠其上。

复从西路下山,

出倚云关,

则石磴垂绝,

罅间一下百丈。

盖是山四面斗削,

惟一线为暗磴,

百丈为明梯,

游者以梯下而一线上,

始尽奇概,

舍此别无可阶也。

还至大士殿,

昏黑不可出。

道人命徒碎木燃火,

送之溪旁,

孤灯穿绿坞,

几若阴房磷火。

道人云:

“由长春圃二里,

有不尘馆,

旁又有一百丈岩,

皆有胜可游。”

余颔之即点头接受建议。

返舟,促舟子夜行,

不可,

乃与奴辈并力刺舟撑船。

幸滩无石,月渐朗,

二鼓,泊废石梁下。

行二十里,去永安止二里。

十五日

抵城西桥下,

桥已毁。

而大溪自西来,

桥下之溪自南来,

依然余游玉华时也。

绕城西而南,

溯南来之溪以去,

五十里,至长倩。

溪出山右,

路循山左,

乃舍溪登岭。

越岭两重,

西南过溪桥,

五里,南过溪鸣桥。

又五里,直凌西南山角,

以为已穷绝顶,

其上乃更复穹然。

不复上,循山半而南,

纡折翠微间,俯瞰山底,

溪回屈曲,惟闻吼怒声,

而深不见水,盖峻峦削岫,

错立如交牙,水漱其根,

上皆丛树,

行者惟见翠葆即绿树丛浮空,

非闻水声,

几以为一山也。

久之,偶于树隙稍露回湍,

浑赤如血。

又五里与赤溪遇,

又五里止于林田。

十六日

沿山二里,

有峰自南直下。

峰东有小溪,

西为大溪,

俱北会林田,

而注于大煞岭西者。

渡小溪,

循峰南上,

共五里,到下桥。

逶迤南跻,又八里,

得上桥。

一洵飞空,

悬桥而度,

两旁高峰插天。

度桥,路愈峻,

十里,

从山夹中直跻两高峰之南,

登岭巅。

回视两高峰已在履下,

计其崇峻,

大煞、浮盖,

当皆出其下。

南下三十五里,抵宁洋县。

十七日

下舟达华封。

十八日

上午始抵陆。

渐登山阪,

溪从右去,

以滩高石阻,

舟不能前也。

十里,过山麓,

又五里,

跨华封绝顶,

溪从其下折而西去。

遥望西数里外,

滩石重叠,

水势腾激,

至有一滩纯石,

中断而不见水者,

此峡中最险处。

自念前以雨阻不能达,

今奈何交臂失之?

乃北下三里,

得村一坞,

以为去溪不远。

沿坞西行里许,

欲临溪,不得路,

始从蔗畦中下。

蔗穷,又有蔓植者,

花如荳,细荚未成,

复践蔓行,

上流沙削不受覆,

方藉蔓为级,

未几蔓穷,

皆荆棘藤刺,

丛不能入。

初侧身投足,

不辨高下,

时时陷石坎,

挂树杪细梢。

既忽得一横溪,

大道沿之。

西三里,

瞰溪咫尺,

滩声震耳,

谓前所望中断之险,

必当其处。

时大道直西去,

通吴镇、罗埠。

觅下溪之路,

久不得,

见一小路伏丛棘中,

乃匍匐就之。

初犹有路影,

未几,之意下皆积叶,

高尺许,

蜘网翳之;

上则棘莽蒙密,

钩发悬股,

百计难脱;比等到脱,

则悬涧注溪,

危石叠嵌而下。

石皆累空间,

登其上,始复见溪,

而石不受足,

转堕深莽。

余计不得前,

乃即从涧水中攀石践流,

遂抵溪石上。

其石大如百间屋,

侧立溪南,

溪北复有崩崖壅水。

水既南避巨石,


冲捣莫容,

跃隙而下,

下即升降悬绝,

倒涌逆卷,崖为之倾,

舟安得通也?

踞大石坐,

又攀渡溪中突石而坐,

望前溪西去,

一泻之势,险无逾此。

久之,溯大溪,

践乱石,山转处溪田层缀,

从之,始得路。

循而西转,

过所踞溪石二里许,

滩声复沸如前,

则又一危矶也。

西二里,得小路,

随山脊直瞰溪而下,

始见前不可下之滩,

即在其上流,

而岭头所望纯石中断之滩,

即在其下流。

此嘴中悬两滩间,

非至此,

则两滩几有遁形矣

逾岭下舟。

明日,抵漳州司理署。

暂无该曲谱数据